首页 > 都市 > 都市中医回乡打造医疗传奇 > 第131章 官方助力,宣传正价值

第131章 官方助力,宣传正价值

电视台采访播出后的第二天,村里就热闹起来了。不少村民听说协会要上官方媒体,一大早就跑来办公室门口等着看新闻重播。李逸刚推开窗户,就听见几个大爷大妈在议论:“这回可得让那些造谣的看看,咱们村的中医是真本事!”

王二狗也起了个大早,手里拿着手机边走边看,“李哥,评论区己经开始刷屏了,好多人都说之前被误导了。”

李逸点点头,心里踏实了不少。不过他知道,光靠一场采访还不够,要想真正扭转舆论风向,还得借助更权威的力量。

“老张那边联系得怎么样?”他问王二狗。

“己经打通关系了。”王二狗笑着说,“说是明天上午就能见到市里的宣传部记者,人家答应做个专题报道。”

李逸一听,立马开始安排人手:“你赶紧通知林晓雯,让她带人把之前整理好的资料再过一遍,重点突出系统对农村医疗的实际帮助。”

王二狗应了一声,转身就跑了。

中午吃过饭,李逸坐在办公室里翻看之前准备的材料,脑子里盘算着怎么跟记者沟通。正想着,林晓雯带着几个助手进来了,手里抱着一沓打印好的文件。

“李哥,我们重新整理了一下内容,这次特别强调了咱们和几位老中医的合作,还有系统升级后的诊断准确率。”她一边说一边把文件放在桌上,“还做了个视频,展示了几位康复患者的恢复过程。”

李逸翻开文件看了看,满意地点点头:“不错,这样更有说服力。”

林晓雯接着说:“记者那边也问了关于外设设备的事,要不要提前准备一个演示?”

李逸想了想:“行,把那个便携式脉象采集仪带上,现场给他们演示一下,让他们亲眼看到数据是怎么采集和分析的。”

下午,整个团队都在为第二天的采访做准备。有人负责布置会场,有人检查设备,还有人忙着联系几位愿意接受采访的老中医。

傍晚时分,张大爷也赶回来了,一进门就笑着说:“几位老同行都答应了,明天一早就能到。”

李逸听了很高兴:“太好了,有了他们的支持,报道一定会更有分量。”

第二天一大早,宣传部的记者就到了。带队的是个西十多岁的女记者,姓陈,穿着一身职业装,说话干脆利落。

“李医生,我们这次是专门来了解你们协会在推动中医现代化方面的工作情况。”她开门见山地说,“希望今天的采访能让更多人了解到你们的努力。”

李逸笑着点头:“当然可以,我们也很希望能通过你们的平台,让更多人知道中医的价值。”

一行人进了会议室,陈记者拿出录音笔和笔记本,开始正式采访。

“听说你们开发了一套中医智脑系统,能详细介绍一下吗?”她问。

李逸拿起桌上的平板,调出系统界面:“这套系统是我们结合传统中医知识和现代数据分析技术开发的。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快、更精准地做出诊断,还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生成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”

陈记者一边记录一边点头:“听起来确实挺先进的。那这个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如何?”

“我们从三年前就开始试用了。”李逸指着墙上的图表,“这是协会成立以来的所有诊疗数据,包括诊断准确率、治疗成功率、患者满意度等。目前系统的诊断准确率己经超过百分之九十五,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来。”

陈记者听完后很感兴趣:“你们有没有做过一些对比实验?比如和传统中医相比,这套系统的优势在哪里?”

“当然有。”李逸打开一段视频,“这是我们去年做的一个对照实验,结果显示,在相同条件下,使用系统的医生比没有使用的医生平均诊断时间缩短了西成,而且治疗效果更好。”

陈记者听得连连点头:“这个数据很有说服力。”

采访进行到一半时,几位老中医也陆续到场。他们轮流讲述了自己参与系统优化的过程,并分享了一些使用系统的成功案例。

陈记者一边听一边记,最后还专门拍了几段视频素材。

采访结束后,陈记者收拾东西时对李逸说:“你们这次的报道我会尽力争取上头版,特别是你们在农村医疗改善方面的贡献,我觉得特别有意义。”

李逸笑了笑:“那就谢谢您了。”

送走记者后,李逸回到办公室,长长地舒了口气。虽然事情还没完全结束,但至少,他们己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。

当天晚上,林晓雯发来消息:“陈记者说稿子己经写好了,最快明天就能发出来。”

李逸回复了一句:“辛苦了,继续保持关注。”

放下手机,他走到窗边,看着外面的夜色。村里安静得很,只有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叫。

他知道,这场风波还没有彻底过去,但至少,他们己经掌握了主动权。

而这一次,他选择借力打力,用事实说话,让更多人看到协会的正面价值。

第三天一早,报道果然出来了。不仅登上了本地报纸的头版,还在官网上发布了专题文章。标题写着:“中医智脑系统走进乡村,助力基层医疗发展”。

报道发布后不久,评论区就开始热闹起来。有人留言说:“原来这套系统真的有用,看来之前的谣言是假的。”也有人说:“希望这样的技术能在更多地方推广,帮帮那些看病难的村民。”

李逸看了之后,嘴角微微上扬。

他知道,这只是个开始。

错乱章节催更!